研究所在地的南方黄嘴犀鸟(图自:Nicholas Pattinson)
作为最早深入气候危机对较长时间范围内某种群生育水平有多大影响的研究之一,该团队于 2008 年至 2019 年间,调查了高温和干旱对南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南部黄嘴犀鸟的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可知在极端恶劣气候条件加剧的情况下(比如高温、干旱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在某些地区长期生活的动物,其生育水平已经遭受了相当严重的损害。
研究配图 - 1:季节性平均最高日气温趋势 / 累积天数,与黄嘴犀鸟繁殖季降雨量之间的联系。
在《生态与进化前沿》期刊上,Pattinson 及其同事们研究了气候快速变暖是否影响了南方黄嘴犀鸟(一种长居干旱地区的鸟类)在 10 年内的繁殖成功率。
先前有研究表明,多种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 不仅繁殖时间更早,周期也变得更短。
研究配图 - 2:每季节种群成功繁殖尝试 / 可用巢箱的百分比趋势
分布于非洲南部大部分地区的黄嘴犀鸟,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落于卡拉哈里沙漠内。然而持续数日的高温,经常造成大规模死亡案例。
这不仅对种群数量的持续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了威胁。而普通人对南方黄嘴犀鸟的理解,主要是其独特的繁殖和筑巢策略(一种社会性的一夫一妻制物种)。
研究配图 - 3:巢箱使用率 / 雏鸟均值 / 繁殖成功率
在繁育期内,雌鸟会将自己封闭在巢穴中,且平均滞留 50 天以照顾雏鸟。垂直狭缝是其巢穴的唯一开口,而雄鸟会通过它来喂养雌鸟和雏鸟。
这种类型的筑巢策略,可在很大程度是哪个避开捕食者。因而黄嘴犀鸟的繁殖成功率,也主要取决于气候和食物供应等其它因素 —— 比如该物种会趁着雨季到来而开始繁育,这正好与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相对应。
研究配图 - 4:繁育成败与雌鸟入巢天数和其它因素的联系
2008 - 2019 年间,Pattinson 团队对南非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库鲁曼河保护区的南部黄嘴犀鸟种群展开了持续研究,而相关数据完全采集于从木质巢箱中的每一对成鸟。
这项研究在广度和精细度上都相当深入(长期趋势 / 个体繁育尝试),同时分析了当地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由于最高气温的上升,监测期间的繁育量也出现了下降。
表 - 1:繁殖季(10 月 19 日 - 次年 3 月 24 日)相关数据
Pattinson 解释称:高温的亚致死效应(包括觅食、食物供应、体重维持受损等因素),降低了南方黄嘴犀鸟的繁育率(甚至繁殖机会)。
通过将 2008 - 2011 年的前三个繁殖季,与 2016 - 2019 年的后三个繁殖季相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巢箱的平均使用率,从 52% 暴降到了 12% 。
孵化并饲养一只雏鸟的成功率,也从 58% 滑坡到了 17% 。而每次繁殖尝试养育出来的雏鸟,其平均值更是从 1.1 跌落到了 0.4 。
表 - 2:不同阶段结果的贝叶斯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 孵化存活率
此外当气温高于 35.7 ℃ 的阈值时,南方黄嘴犀鸟就告别了成功的繁育尝试 —— 繁育量与最高气温,对该物种的消暑和正常繁育筑巢习性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就算在非干旱年份,上述影响因素也依然存在。换言之,这项研究明确指出了气候危机的快速发生,正在令人咋舌的短时间内,对这一极具魅力的物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研究地点当前的变暖预测表明,到 2027 年左右,犀鸟的成功繁殖阈值,将在整个繁育季节都被蒙上一层阴影。
(传送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Pattinson 补充道:公众对气候危机影响的大部分看法,多与 2050 年及以后预测的情景有关。然而现实是,气候危机的当前影响也不可忽视。
许多问题可能不会等到我们的后半生、甚至未来十年内就会显现。即使尚未看到惊人的大规模死亡事件,但这项新研究给出的预测是 —— 南方黄嘴犀鸟很可能在 2027 年在最热的栖息地内灭绝。
与此同时,高温的亚致死后果,很可能让种群失去新鲜血液、进而改变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局部物种灭绝。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 长期研究敲响警钟:黄嘴犀鸟或因气候变化加2022-05-22
- 哥白尼哨兵2号《太空探索地球》系列:波恩2022-05-22
- 喜马拉雅山脉爆发红色精灵闪电 专家揭秘:2022-05-22
-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中拥有最广泛元素的"金2022-05-22
- 相距1亿公里:NASA分享露西小行星探测器五2022-05-21
- 火爆全网的“国字脸”猴,到底是不是特效?2022-05-21
- 物理学家首次用激光控制纳米级的反应2022-05-21
- 自我修复的电子产品即将变成现实2022-05-21
- 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新的涉及X射线的混频过2022-05-21
- 为面包“辩护”:是什么让这种古老的主食“2022-05-21
- 能效性能两大升级!第一代骁龙8+芯片来了,2022-05-21
- 火爆全网的“国字脸”猴,到底是不是特效?2022-05-21
- 物理学家首次用激光控制纳米级的反应2022-05-21
- 自我修复的电子产品即将变成现实2022-05-21
- 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新的涉及X射线的混频过2022-05-21
- 为面包“辩护”:是什么让这种古老的主食“2022-05-21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即将开始探索太阳系2022-05-21
- 研究:更准确的风力预测可以为美国人节省数2022-05-21
- 超级大质量黑洞:泄露星系中心秘密的“终极2022-05-21
- 研究称气候变化将对世界各地的人类睡眠产生2022-05-21
- 波音公司"Starliner"飞船首次成功与国际空2022-05-21
- NASA:哈勃新数据显示宇宙中正在发生“奇怪2022-05-21
- 欧空局太阳轨道飞行器拍摄的新视频以一种全2022-05-21
- 无需改变基础设施 海底光缆可用于监测地震2022-05-21
- 印度火箭发射创企Skyroot成功完成火箭第三2022-05-21
- 受蒲公英种子启发的微型太阳能传感器漂浮在2022-05-21
- 最新研究显示电影侏罗纪世界里面描绘的恐龙2022-05-21
- 科学家开发全新膜技术 提高了碳捕集效率2022-05-21
- 百万年前的北极冰川沉积记录揭示了令科学家2022-05-21
- 科学家们终于弄清了生命基础碳-12在恒星中2022-05-21